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

2009年Toastmasters演講比賽紀實:動機

動機

對我來說,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有個動機。因為任何事情,在我的經驗之中,總是會遇到超乎自己期望的難題與瓶頸,而碰到難題與瓶頸,或是事情並沒有依照自己的期望進行時,唯一能夠幫助自己的,就是快速回想當初自己開始作這件事情的動機,也就是所謂的「初衷」。這能幫助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刻撐下去,也能在情況不如預期的時候讓自己迅速決定是否要繼續。

我想參加比賽的動機很簡單。我是個自私、好大喜功、而又具有高度表演欲的人,這幾點完全構成了我參與比賽的動機。

我一開始參加比賽,我就把比賽的目標設定在世界冠軍,因為那是這個比賽的最終終點。Toastmasters的比賽層級是這樣的:Club, Area, Division, District, Inter-district, International。一共六個層級,今年的我,在參加第七個月時進到了第四層,但第六層的冠軍才是我的終極目標。我希望今生能夠拿到至少一次世界冠軍,為什麼呢?

在我生存的年代,2007年底,美國有部電影叫做「一路玩到掛(The Bucket List)」。片中敘述兩位行將就木的病人,決定在死前完成自己真正想完成的事情,他們將這些事情寫成了清單,也就是所謂的The Bucket List(註)。而拿到世界冠軍,將可以至少一次完成三件我的Bucket List,那各是什麼呢?

我的Bucket List第一項,就是希望能在這世界上成為頂尖,什麼事情都可以。目前的生命至此為止,將近三十年了,我覺得我最擅長的依然在語言方面,而我認為經由演說達到世界巔峰,對我來說是有可能的。要證明在世界上成為頂尖,我覺得只有兩種方式,其一是針對能累積的事物,例如事件或是物質。做了很多好事/壞事,或是賺了很多錢,都可以成為世界上排行有名的人物。其二是針對有固定規則與進行方式,例如競賽,並讓自己於其中登峰造極,例如運動員。我會願意在這兩條路上都努力進行,不過目前第二條路看起來比較有機會。所以,我把拿到世界冠軍當成我的目標,此為其一。

其二,我每當獲得在世界各地呈現簡報的機會,我總是會先提及我的國家。這多少與我升大學前曾經經歷過的事件有關聯(註二)。不管是學術簡報或是國際會議,我總是會想辦法在我對話的前段讓對方清楚接受到,我是從台灣來的,不是泰國,也不是中國,而是台灣。我認為若是得到了世界冠軍,我能告訴所有人,我是從台灣來的,台灣,也能有世界冠軍。台灣人,也能在世界上數一數二,此為其二。

最後,我讀過一本書,叫做「記得你是誰(Remember who you are)」(註三)。其中在「記得你是誰」的這篇中,有句話深得我心:「出門在外,別忘記自己的責任、家族的名譽、與父母的期望與夢想。」我承認,目前的我並沒有做的很好,但是我從沒有忘記這樣的精神。我希望能得到世界冠軍,因為這是能夠光耀門楣的事情。更重要的是,我的第三項Bucket list是能回高中母校演講,而在我演講時,我會邀請我當時的國文老師與英文老師到場,並請全場人先給他們熱烈的掌聲。而我認為若我拿到了世界冠軍,我就可能有機會,所以我想拿到,此為其三。

所以這就是我想參與競賽,並直至世界冠軍的動機,而我在今日寫下了這篇文章,也藉此在未來的路上提醒我的初衷。

註:因為我是教英文的,所以忍不住來個職業病。為什麼叫做The Bucket List呢?因為英文中身故的俚俗說法,就是Kick the bucket,而kick the bucket的由來眾說紛紜。有人說是因為吊死人前要把下方墊腳的水桶拿開,也有人說是因為死前腳一踢,就踢翻了在床尾的水桶。
註二:參見「我的家國之思
註三:ISBN-10: 1591392845若你是我未來的家人,你看到了這篇文章,請你們也把他找出來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